太极鱼拳馆

标题: 清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打印本页]

作者: admin    时间: 2015-4-16 18:53
标题: 清 陈长兴《太极拳十大要论》

《太极拳十大要论》采自《赵本》,并与《旺本》附录所辑之该文进行相互校勘。《旺本》、《赵本》都未注明辑自何处。《十大要论》共有十篇论说文,相互连贯,实为十章。从该文作者的某此观点看,是不难发现其所受宋、明儒家理学派影响的痕迹。据《旺本》称:清道光年间,陈氏十四世陈长兴(1771~1853)拳技高超,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战斗篇》和《太极拳用武要言》。

(, 下载次数: 166)
陈长兴收徒,杨露禅拜师。

第一论 一理


夫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天地间,四面八方,纷纷者各有所属;千头万绪,攘攘者必有其源。盖一本可散为万殊,而万殊咸归于一本。拳术之学,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极拳者,千变万化,无往非劲。势虽不侔,而劲归于一。夫所谓一者,自顶至足,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皮肉,四肢百骸相联而为一者也。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斯之谓与!


而要非勉强以致之袭焉!而为之也,当时而动,如龙如虎,出乎尔而急如电闪;当时而静,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稳如山岳。且静无不静,表里上下,全无参差牵挂之意;动无不动,前后左右,均无游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机之内功,发之而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烦疑议,诚不期然而已然。


盖劲以积日而有益,功以久练而后成。观圣门一贯之学,必俟多闻强识,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无难易,功惟自进,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序渐进。夫而后百骸筋节自相贯通,上下表里不难联络,庶乎散者统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终归于一气矣!


解析:


何为理?理即道理,即规律。世间万事万物散必有统,分必有合,此乃众所周知的道理。天地间上下、左右、前后、四面八方,五花八门,千头万绪,虽纷纷攘攘,然各有所属,各有其源,归根结蒂统于一本。太极拳的理亦是如此。套路千变万化,神秘莫测,归根到底由一而发,归于“太极”。从头顶到脚底,内有脏腑筋骨,外有肌肤毫毛,四肢百骸互为一体。太极拳训练,务必重视整体的协调一致。一开一合,顺其自然,一刚一柔,绝无勉强,一动一静,全体皆然,一虚一实,恰合天然。上中下,内外相连,以一贯之。一旦出手,发劲威如猛虎,急如闪电;如需静止,寂然归元,一动不动,固如泰山。练好太极拳,必先明其理,循其道,才能事半功倍,硕果累累。


第二论 二气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尝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有对待,势有回还,古今不易之理也。故尝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


夫主于一、何分为二?所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不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


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气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为对待、回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之于一。有志于是途者,甚勿以是为拘拘焉耳!


解析:


气处于精与神中间的状态,无形无势,可任意流动,是精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方式。


      我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物有对待,势有回还。气的运动变化分为阴阳两种性质,对立统一。气的阴阳划分为:呼气为阳,吸气为阴;上升之气为阳,下沉之气为阴;阳气上升仍为阳,阳气下行即为阴;阴气上升即为阳,阴气下行仍为阴。阴气藏精于内不断地扶持阳气,阳气卫护体外使身体表面固密。如果阴不胜阳,阳气亢盛,会使血脉流动迫促,若再受热邪之侵,阳气更盛,就会发为狂症;如果阳不胜阴,阴气亢盛,会使五脏之气不调,以致九窍不通。只有内气阴阳平衡,才能筋脉调和、骨髓坚固、血气畅顺,邪气不能侵害,耳聪目明,生机昂然。如果阴气与阳气分离决绝,人的精气就会竭绝。至于有人所分清气与浊气,也不外乎阴阳二气。清气为上升之气,为阳气;浊气为下沉之气,为阴气。吸清排浊,练拳养生。

第三论 三节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而论,可谓得其截法。

三节,上、中、下,或根、中、梢也。



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

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

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

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

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

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

观于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有三节也。要之,即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着意之处。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

至于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何三节之中各有三节云乎哉!

解析:

头为上节,上节不明,无依无宗,头为周身之首。打太极拳如果不知道头的规矩,周身涣散没有系统。为此,不能低头,不能摆头,不能头硬往上顶,头要自然正,二目平视,如某手至,眼神只注于某手的中指甲,嘴唇要合,舌尖顶住上颚,使呼吸自然。

腹为中节,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上自咽喉,下至丹田为中节,中节不能弯腰撅屁股,不能鼓肚填胸,必须沈肘松肩,含胸塌腰,心气下降,呼吸自然。打太极拳,腰是最重要的。腰如车轴气如轮。腰为周身之主宰。腰为一身之主。肾为发气之源,如果不懂得腰劲,周身涣散无主。手为梢节,肩肘为中节,腰为根节,往里合,以手领肘,以肘领肩,以肩领腰;往外开,以腰摧肩,以肩领肘,以肘领手,这就是梢节领,中节随,根节摧,左右是一样的,这样的运动才能一气贯通。

下节不明,颠覆必生,大腿根到脚底为下节,脚底脚后跟要把地,涌泉穴要虚,腿要虚实分明,千万不可有双重的腿法,犯了双重的毛病就不成为太极拳了,膝盖要与脚跟对照,不要东倒西歪,要骨节相对,不对则无力,等于盖房顶,梁柱一歪,房子就要倒塌的意思,虚腿脚尖要往里勾,使腿上有缠丝劲,委中穴(在膝后弯内)莫软,两只腿不能硬顶住骨盆。乁脉穴(在两大腿弯内)要虚,不然转关不灵。开裆贵圆,腿部方能有力,腿为周身之枢纽,灵与不灵在于步,活与不活在于步。打太极拳下盘稳固是根基,就是上虚下实,外柔内刚之法。

因而,在我们太极拳第一阶段练习时,必须知道三节之分的规矩,就是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合,此为外三合也。心与意,气与力,筋与骨合,此为内三合也。就是上欲动而下自随之,下欲动而上自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合之,一动周身无有不动,一静周身无有不静。三节的规矩就是在运动时合而分之,分而合之,到成功时是一气贯通,一肢动而百骸皆随的道理。打太极拳时也就是合而分之,分而合之,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分者是一本而散为万株,合者是万株咸归于一本,千头万绪各有所属,酿佳肴自有其源,拳术之道不外此例。


第四论 四梢


试于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绪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梢亦可弗讲乎?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


四梢惟何?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于五行,无关于四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从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离乎血以生气;不离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发欲冲冠,血梢足矣!


抑舌为肉之梢,而肉为气之囊。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齿,而肉梢足矣!


至于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于骨而联于筋,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尔者,要非齿欲断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



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乎!


解析:


太极拳是衍生于武当武术的“内家三拳”之一。既然叫内家拳,必然要练内功。《四梢第四》中写道:“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发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而不实,不行于梢则实而仍虚。“又说:”四梢足,而气自足矣,岂复有虚而不实,实而仍虚之弊乎?”可见练拳者气行四梢更能催发内气充足。亦可见培养气血之本固然要紧,但使四梢(指四肢梢,即十指和十趾)气足更加重要。实际上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一旦练到四肢末梢气足,自然就可以向外发射外气,用于技击了。据说太极拳师杨露禅内功层次极高,“可击人于丈外”。


练气达四梢功法,首先要练就心意宁静和一心专注的入门功夫。精神贯注、心不躁动才可使气沉丹田,不在体内乱窜。宁静可以致远,静谧可以通幽。气息出入绵绵,若存若亡,此时神气相依是为“真息”。静极必生动,体内自然会产生一股热流或酸麻通电感或勃动感。“松”和“静”是互相促进的,练功能真正达到静,全身自然会松;真正放松,内心必定沉定安详。


第五论 五脏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肺、肾也。心属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属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有润下之功。此乃五脏之义,而犹准之于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要不能离乎斯也。


其在于内,胸廓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而诸脏不能不动也。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隔之上,心经之位也。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之十四骨节为肾。至于腰,为两肾之本位,而肾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肾气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之部位也。


然五脏之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于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脾。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快如风。是在当局者自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解析:


《太极拳十大要论》中说:“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源,生气之本。”五脏是气的来源,而太极拳以气为基,势必离不开五脏的锻炼。而反过来看,修炼太极拳也对五脏有着很大的益处。


一、强心


“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练太极拳特别强调“心静用意”,用意识引导动作,使心神安静,意念集中,机体放松,脏腑之间发挥正常的功能,取得了相对的平衡。心神安定,不受外界干扰,可使思维清明敏捷,语言流利清晰。心气运行流畅,更能发挥其统辖血液循环的功能,减少和消除体内淤血。血液通畅充盈,面色自然红润。


二、养肝


练太极拳时,意境清静,情绪安宁,内外放松,动作轻柔圆活,如春风杨柳,生气盎然,可使肝气舒和条达,肝阳自潜,肝凤自熄,肝火自降。练拳时以意运气的腹式呼吸,有助于消除肝脏淤血。眼神贯注动作,目不旁视;动作圆活连贯,缠丝螺旋,对养肝明目、舒筋活络大有好处。


三、健脾


练拳时的腹式呼吸,“气势宜鼓荡”,内脏加强蠕动,对肠胃等内脏器官进行自我按摩,使三焦气机通畅,脾胃升降和顺,新陈代谢加强,中土运化水谷功能健旺。心情舒畅,饮食自然香甜。化源增加,营养充足,肌肉丰满光泽,四肢强健灵活。脾气旺盛,营血充盈,统血功能亦必正常。


四、补肺


练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从而加强了“肺主气”的功能,增加了肺活量,有利于肺的肃降。通过吐故、纳新,吸入天气,不但充实了“宗气”,而且“肺朝百脉”,能进一步推动气血在全身的运行,使身体各部都得到营养与活力。练拳时使肺的呼吸与皮毛的开合联系起来,与动作的开合虚实、起伏转换结合起来,练拳后皮肤温暖或微微出汗,有利于肺气的宣发和水道的通调,并能充卫固表,不易感冒,使皮肤润泽,感觉灵敏。


五、固肾


太极拳论认为:“腰为主宰”。故练拳时十分重视“肾之府”——“腰”的作用。“刻刻留意在腰间”,以腰为轴来带动四肢和全身协调运动,使劲路完整,气机畅达;还要“悬顶”、“吊裆”、“提肛”、“尾闾中正”,以加强肾命和调通任督二脉之气。并且以“心为令”、“气沉丹田”,使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样就加强了两肾和命门的功能,使肾精充实,阳气旺盛,行动轻捷,二便调和,骨强齿坚,发泽耳聪。


第六论 三合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合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外三合也


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胯相合,右三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与步合,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孰非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


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无不合,五脏百骸悉在其中矣!


解析:


对于太极拳的“内三合”,尤其首先要重视的就是“心与意合”。“心与意合”的重点就是太极拳无论初学还是到了炉火纯青的上乘阶段,都是必须不同程度的“神内敛”,可以说“神内敛”是太极拳无论武术还是健身效果的精神源泉。这无疑是可以由现代科学来解释与支持的。具体地说,初学者练拳必须专心地有意识引起神经活动,到了熟练后就必须渐渐达到由精神处于无意识状态的神经中枢支配神经活动。现代太极拳界某些人既认为“意”是“意识”,又牵强附会地将“用意”神秘化,说运用意识会产生巨大的能量,这纯粹是唯心主义的胡说八道。有些名家将“用意不用力”片面狭窄地理解为太极拳始终要有意识地练拳也是十分错误的。



太极拳“意与气合”的重点是太极拳必须重视神经活动对于呼吸的支配与引起由下而上之上下相随的肢体活动,对于太极拳这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是这样引起的动作,那就不是合格的动作。


“气与力合”的重点则是劲力的发生与使用无论是四两之力还是如放箭之发劲,必须注意配合呼吸与是由上下相随由下而上的肢体活动所引起,不然就不是合格的内劲,甚至不是太极拳的内劲。这就是说内劲是不可能仅仅凭意念在体内流来流去的,也是不可能保存储存的,内劲是与太极拳特殊的神经活动与呼吸有关的、完全是物体运动所发生结果的物理现象,内劲与道家气功的生理性的“气”完全是两回事。不要异想天开能够凭冥想发出内劲来,内劲还是要老老实实进行刻苦的肢体锻炼比如抖杆等等而培养具有的。


而另一方面,太极拳的“外三合”只是很多“外合”中代表性的三种。太极拳要有好的沾粘连随与发劲攻击效果,是必须各肢体相互之间具有各种相对的姿势要求这种解剖关系的。例如太极拳在引进落空中往往引进的一手腕是必须沿着自己的胸背正中线往后被动移动的,太极拳自始至终肘几乎是不进入自己的胸部前投影区的,肘往后活动也是不超过自己两肩连线的,太极拳活动中两肩的胸臂夹角几乎是不变的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外合”,而这些“外合”无不是太极拳“动犹静”也就是放松、不主动、不动手、上下相随等等基本要领的衍生与反映,并不是单单注意做到这些要领能够达到“外三合”的,如果孤立地单单注意做到了这些要领,反而是违反太极拳的“外三合”了。


这种情况反映太极拳的任何要领都是具有整体性的,不是孤立的。也就是说太极拳锻炼某一个要领真正完全做到了必然容易做到其它的要领,或者是反映为其它所有要领的做到,或者就是做到其它要领的结果;某一个要领始终做不到往往反映其它许多要领还没有真正完全做到,太极拳的“外三合”就是这样的要领。因此太极拳的任何要领都不应该脱离太极拳根本性的与整体的要领去钻牛角尖,或者别出心裁牵强附会臆想出一些要领内容来。太极拳的“外三合”也是如此,如果自说自话臆想出来的“外三合”是不符合太极拳根本性的与整体要领的,那么,这样的“外三合”就不可能是太极拳的“外三合”。太极拳的学习锻炼必须要有这样的整体观。


第七论 六进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不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于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此所以腰贵于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则意索然而无能为矣!此所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


此六进者,孰非着力之地与!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抽扯之形。六进之道,如是而已!


解析:


任何事物间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六进也不例外,六进是依据太极拳技击客观性而提出的。技击交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太极技击要求以静制动,后发先至,静如山岳,动如江河。进攻取胜是武术的共性,太极拳并不例外,太极拳进攻靠的是引化对方空背而击。进击要求:抓住机会,定准目标,速度要快,力度要大,距离要短。因此,六进要符合以上条件,要研究人体生理结构特点。掌握六进特点,进攻才能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没有抽扯之形。


       一、头进

头为周身之主,头作为首脑,其意义在于领进为尚。头是指挥官,也是先行官,只有头进,身才能跟随。由于“虚领顶劲”和“尾闾正中”的要求。若头不进,重心必歪斜。头进身随,技击才能成功。如:“前趟腿”、“金刚捣捶”、“掩手肱拳”等势最为明显。头进身随、弓腿击发。练功要保护头。头是主要技击对象。头部一但受害,大脑失控,眼睛闭塞,其全身必乱,战必败无疑。因此,练太极拳要重视头部的训练,要求不低头,不仰面,不左右歪斜,不摇头晃脑。两手划圆时要注意看护好头部。若技击头动要慎之,护之。要时刻注意头的顶劲、领劲训练。陈鑫讲:“拳自始自终,顶劲绝不能失,一失顶劲,四肢者无所附攀,且无精神,故必领起,以为周身纲领。”领起精神,动作就能圆活自然。眼睛活,反应快,判断准。耳朵灵,辨音准。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头主宰胜利。因此,头须进。


二、膊进


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不能前。以臂的三节而言,膊是三节之根,技击用三节,手须领劲,为先锋侦察并交接。中节用肘护之,根节膊摧劲。膊与身相连,通过沉肩垂肘,膊与身体组合一体,膊进带身进,内气才有根源。俗话说:“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身拥靠膊进。”膊关节有连接身体,作为传送内气通道的作用。因此,膊亦不可不进。


三、腰进


拳论曰:“主宰于腰”。“命意源头在腰隙”。“气聚于腕,机头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这些理论都强调了腰的作用。腰是人体转动的关键,是杠杆变形的轮轴,轮轴旋转带动四肢,内气周流全身,腰又是人体中心与重心所在,气海与命门都在腰部。通过呼吸气沉丹田,丹田鼓荡,稳定重心,产生爆发力。因此,要练好腰,要保持腰松、沉、直竖的形态。练柔劲,要活腰;练沉劲,要塌腰;练发劲,要拧腰并进腰。


拳论曰:“腰胯微转鸟难飞”。“如不得机不得势,必于腰胯求之。”这些拳理都强调了腰在技击中的重要作用。随气来源于脚跟,蹬地送力脚进并旋转,利用圆切发力。腰部运转适当,攻守就能随心所欲。


四、步进


拳论:“手进三分,足进七分”,“胜在进步占势,不败在退步避锋”。这些道理都强调了步法运用的作用。


太极拳是短打拳种,要求打人不见手,手到不能走,寸劲击发。无论是抢占要地,还是封闭进攻,都须步法快速敏捷。要做到上下相随,身体才能粘贴对方,才能发挥太极拳的短打功能。太极拳步进有三种情况:身进步随,身步齐进,步进身随。这三种进步根据进攻目的不同而选择。


意贯周身,运动在步。四肢百骸主于动,身实运以步,步为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应战和对战随机应变在于手,手之转移者,又在于步,进退反侧,步可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步可示变化之妙。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早为之催迫。总之,活不活在于步,灵不灵也在于步。步占巧地,步能进身,步能定向,步能定根,步能生力。因此,要练好五行步法。


五、右侧旁进


上左必进右,这是技击进攻的客观动作。左右进击应是辨正的,不论是向前进攻,还是横向左右进招,势势之间都须有连接转化的动作。“上左”是用左旁侧身防守粘接,“进右”是见机快速进打。这样侧旁攻守,既可以减少攻击面积,还可以利用轮轴旋转加速进攻。因此,练拳者在细心揣摩承上启下的动作。“意欲往左,必先往右,意欲往右,必先往左。”要接好劲,做好发劲准备。


六、左侧旁进


上右必进左,“上右”即右旁防守与对方接劲,而见机用左旁进攻。左旁进击让一般人感到动作不顺,因此,练拳推手要多练左旁进击。


欲迈左步应侧身向右腿上移放重心,左肩要与右胯相合,右腰肾先下旋落实,右胯根右旋内收落实。技击时,右侧劲先上搭粘紧,并有引逼之举,让对方势背劲空。然后,左足蹬地,提膝开胯迈步,上步应占巧地,左侧武器立即进攻对方背向。练时缓慢,用时要快,如“六封四闭”,“前趟腿”等。


太极拳架中许多动作的组合,都是相互对立,如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引一放,一反一正,一卷一展等等,而这些对立动作组合,发劲前后,都必须有一个接劲。实质上就是这种欲左先右的折叠劲。例如“懒扎衣”、“掩手肱拳”。再换势时要划小圈转换。


第八论 身法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



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


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


高,则扬其身,而身有增长之意。


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


当进则进,殚其力而勇往直前。


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


至于反身顾后,后即前也。


侧顾左右,左右恶敢当我哉!


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随时以转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后,而后不觉其为后;侧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观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可置而不论乎!


解析:


文中将身法分为:纵、横、高、低、进、退、反、侧共八种。对这八种身法都进行了简单而明了的解释。而这八种身法之间都有辩证的联系,所以文中提出了“观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诸身”的要点。身法为八,与此篇的序号暗合。这也是十大要论的特点。


第九论 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于手;而所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于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弯抹角,千变万化,不至穷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


动作出于无心,鼓舞出于不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与!


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后步亦随之,前后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后步,后步作前步,更以前步做后步之前步,后步作前步之后步,前后亦自有定位矣。


总之,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解析:


太极拳的拳式结构是以阴动和阳动的阴阳动组成的,阴动的起点是阳动的止点,阳动的起点是阴动的止点,互相依存,相互转化,“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太极拳的步法与人类走路一致,也是符合老子说的“道法自然”的。



传统武术中所讲的步法不是简简单单的招式,或者是几个步型。正真意义上的步法是建立在一定的功夫之上的,不是老师告诉你几个脚的摆法,或者是迈步的方法,三两天就学会的!步法练得好叫“上步不见步”,“步步不断劲”,“虚步是腿法,实脚犹生根”,轻灵自然,迈步犹如定步一样,周身相随,拳脚都能随步法的调动发的出劲!但是这是很高的境界了,没有十年的纯功夫,就是一点体会都不会有的!


脚下的步法,上下相随,和谐规范,虚实变化自如。脚的虚实变化,没有显现的形态,似乎不被人注意。有的人走路很自然,但练拳时就见不到自然的步法了,迈出左脚便弓步,虚实重心的变化不是渐变而是突变,步幅开得大,不和谐,不灵活。究其原因,是忘记了老子说的“道法自然”,有悖于自然规律。太极拳的所有拳势动作都是被动行功。太极拳手、眼、身、步四法四功中,脚是其中很重要的功法。太极拳的特性之一是“举动轻灵”,吴式太极拳的步法就是很轻灵的。实脚松到了顶,虚脚自然上步或后退,循套路路线行功,自然和谐,看不到刻板动作。太极拳行功有个要求,胯以上肩以下的躯干部位空松,似一个空杯,或是一只灯笼。陈式太极拳大师陈长兴素有“牌位先生”的雅号。假如他行拳推手前仰后合主动妄动,大家也不会送此尊号了。


在太极拳中,练好步法的前提是周身必须有一定的松活劲,身子初步有些整合,否则练起来劲沉不到脚上,动起来站都站不稳,或者步动腰不动,腰动腿提不起来,身动手不能相随,东倒西歪,上下散架,这样的步自己一动就想摔倒,交起手来必定挨打!所以练太极拳的人,基本功有一定的基础之后就要抽出时间,专门的修炼步法。当然,在套路中也可以,不过最好是多体会一种步型,比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


第十论 刚柔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


然刚柔既分,而发用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诸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于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无柔则环绕不速;用柔不可无刚,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沾、粘、连、随、腾、闪、折、空、掤、捋、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武岂可忽耶!


解析:


刚与柔是太极拳中的一个对立关系,是相对矛盾又统一的,并能相互转化。按照阴阳学中无极生太极,太极分阴阳的原理,阴代表柔、阳代表刚,因为阴阳是可以相互转的,所以刚柔也是相互渗透的。练习陈氏太极拳强调先去僵求柔,然后再集柔成刚而后始能刚柔相济。




初学太极拳的人有的动作比较僵硬呆板,有的动作柔软无力,这两种现象都不能称之太极拳,真正的太极拳是应该做到“轻而不浮,刚而不僵”每招每式都要做到刚柔相济。衡量刚柔以什么为标准呢?拳论讲:“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尤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唯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这就是说不能偏于柔或偏于刚。只有练到刚柔相济阴阳无差,才是达到太极拳的高级境界。








欢迎光临 太极鱼拳馆 (http://taijifish.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