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3-2-12 16:44:11

《关于所谓新架、老架之分》

《关于所谓新架、老架之分》
作者:马虹

   陈式太极拳传至第14世时,同期的传人陈长兴、陈有本,本来所传拳架,都是陈王庭所创编的套路。陈有本经过精研,对原来的拳架做了一些改动,创造了所谓“新架“,又称小架,以区别陈长兴为代表的老架、大架。
   陈式太极拳发展到第17世,大家公认陈长兴所传老架的代表人物是陈发科(1887—1957)。在1928年陈发科走出陈家沟到北京传拳之前,当时其侄陈照丕(绩甫)、其子陈照旭等人都跟陈发科学拳。“陈照丕自幼从师于叔父陈发科学习太极拳”(王西安《陈式老架太极拳》)。陈照丕自己也说过,“曾受季叔福生(发科)的指导。”(见《陈式太极拳汇宗》自序)也就是说后来陈照丕、陈照旭、陈照奎诸兄弟所传的拳架,都是发科公所传。1928年之后到1957年发科公去世前,发科公一直住在北京教拳。发科公之幼子陈照奎先生,由于一直在北京跟在父亲身边,在其父严格教导下,从难从严认真地继承了发科公所传的拳架,成为继承发科公家传拳架的代表人物。
   陈照丕先生(1893—1972),1928年陪同其叔父陈发科赴京之后,不久即到南京传拳,后来又到洛阳、开封等地传拳,1958年退休回到故乡陈家沟,培养了一批传人,如人称“四大金刚”的陈小旺、王西安、朱天才、陈正雷等新一代传人,都是陈照丕先生一手培养起来的。陈照丕先生可谓为陈家沟太极拳事业的中兴奋斗一生,鞠躬尽瘁。
   但由于陈照丕同其三叔陈发科公前后近30年长期分住在北京南京两地,一南一北,又很少往来,故其拳架演练上便有了某些差别,加上原来陈长兴所传套路在陈发科之前长期没有文字拳谱,不像当年陈有本所传拳架,由于第16世传人陈鑫有《陈式太极拳图说》出版,而有了文字拳谱。所以,1972年陈照丕先生去世后,1973年春节陈照奎先生应邀回家教拳时,沟里的人感到陈照奎先生同陈照丕先生传的拳架有区别。为了表述这种区别,由于某些人想标榜村里练的、自己练的拳架更正宗一些,遂将照丕先生晚年在沟里传的拳架叫做“老架”,而将陈发科、陈照奎父子传的拳架称作“新架”。陈照奎先生不赞成这种分法,他在世时曾云:“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我五哥陈照丕当年也是跟我父亲学的拳嘛。都是陈长兴公一脉相传的拳架嘛!”
   在陈家沟照丕先生所传的拳架与发科公和照奎先生在北京所传的拳架,其套路编排风格特征,基本上是相同的,只是略有繁简、精粗之分而已。“四大金刚”之一的朱天才讲了一句比较客观的话,他说:“陈照奎先生传的拳架,动作更细腻,手法更多,发劲更猛,技击方法更加明显,技术更加全面。”(《武魂》1990年第5期)正是因此,1958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委托唐豪、顾留馨、李剑华、陈照奎等人编写《陈式太极拳》一书时,就决定了以陈发科、陈照奎父子所传的套路为标准,谱写此书,以弘扬此拳。到1963年最后由沉家桢、顾留馨二人遍著,陈照奎演练并审订的《陈式太极拳》出版,陈长兴所传套路(一、二路)才有了第一本文字拳谱。陈照奎先生所传的函授讲义《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可谓陈长兴老架的第二部拳谱。
   据上海陈式太极拳协会会长万文德师兄1981年在陈家沟考察时,陈家沟太极拳学校教务长陈伯先等一些老拳师讲,“什么老架、新架,新架(83式)是老架,老架(75式)是新架。”带著这个问题,作者1998年4月赴西安看陈立清大姐(时年80岁)时,问到这个问题。陈立清老师说:“当代陈家沟太极拳,只有大架小架之分,大架都是我三爷陈发科传的,不知道什么人又把大架分为新架、老架?!”
   据此,对这个新架老架问题,我们只能说陈发科、陈照奎父子在北京传的拳架,同陈照丕在本村传的拳架,都是与陈长兴老架大架一脉相承的拳架,只有某些拳式动作上的繁简之分,而没有什么新老之别。如果为了区别其差异,只能说:陈照丕所传的叫大架75式,陈照奎所传的叫大架83式。对于其中某些差别应该进行具体研究,本著求同存异的原则,争取取得合理的统一。应该多求同,少立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所谓新架、老架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