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6-1-12 01:11:05

清 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

《太極拳十大要論》采自《趙本》,並與《旺本》附錄所輯之該文進行相互校勘。《旺本》、《趙本》都未註明輯自何處。《十大要論》共有十篇論說文,相互連貫,實為十章。從該文作者的某此觀點看,是不難發現其所受宋、明儒家理學派影響的痕跡。據《旺本》稱:清道光年間,陳氏十四世陳長興(1771~1853)拳技高超,著有《太極拳十大要論》、《太極拳戰鬥篇》和《太極拳用武要言》。



陳長興收徒,楊露禪拜師。

第一論 一理


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必有其源。蓋壹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鹹歸於壹本。拳術之學,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壹。夫所謂壹者,自頂至足,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壹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壹以貫之者,其斯之謂與!


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爾而急如電閃;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且靜無不靜,表裏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遊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禦之也。若火機之內功,發之而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煩疑議,誠不期然而已然。


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功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序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裏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終歸於壹氣矣!


解析:


何為理?理即道理,即規律。世間萬事萬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此乃眾所周知的道理。天地間上下、左右、前後、四面八方,五花八門,千頭萬緒,雖紛紛攘攘,然各有所屬,各有其源,歸根結蒂統於壹本。太極拳的理亦是如此。套路千變萬化,神秘莫測,歸根到底由壹而發,歸於“太極”。從頭頂到腳底,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毫毛,四肢百骸互為壹體。太極拳訓練,務必重視整體的協調壹致。壹開壹合,順其自然,壹剛壹柔,絕無勉強,一動壹靜,全體皆然,壹虛壹實,恰合天然。上中下,內外相連,以壹貫之。壹旦出手,發勁威如猛虎,急如閃電;如需靜止,寂然歸元,壹動不動,固如泰山。練好太極拳,必先明其理,循其道,才能事半功倍,碩果累累。


第二論 二氣


天地間,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嘗有直而無曲者矣。蓋物有對待,勢有回還,古今不易之理也。故嘗有世之論捶者而兼論氣者矣!


夫主於一、何分為二?所謂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陰陽也。捶不能無動靜,氣不能無呼吸。呼則為陽,吸則為陰;上升為陽,下降為陰;陽氣上升而為陽,陽氣下行而為陰;陰氣上升即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此陰陽之所以分也。


何謂清濁?升而上者為清,降而下者為濁。清者為陽,濁者為陰。然分而言之為陰陽,渾而言之統為氣。氣不能無陰陽,即所謂人不能無動靜,鼻不能無呼吸,口不能無出入,而所以為對待、回還之理也。然則氣分為二,而貫之於一。有誌於是途者,甚勿以是為拘拘焉耳!


解析:


氣處於精與神中間的狀態,無形無勢,可任意流動,是精表現出來的壹種特殊方式。

      我國古代哲學家們認為:物有對待,勢有回還。氣的運動變化分為陰陽兩種性質,對立統壹。氣的陰陽劃分為:呼氣為陽,吸氣為陰;上升之氣為陽,下沈之氣為陰;陽氣上升仍為陽,陽氣下行即為陰;陰氣上升即為陽,陰氣下行仍為陰。陰氣藏精於內不斷地扶持陽氣,陽氣衛護體外使身體表面固密。如果陰不勝陽,陽氣亢盛,會使血脈流動迫促,若再受熱邪之侵,陽氣更盛,就會發為狂癥;如果陽不勝陰,陰氣亢盛,會使五臟之氣不調,以致九竅不通。只有內氣陰陽平衡,才能筋脈調和、骨髓堅固、血氣暢順,邪氣不能侵害,耳聰目明,生機昂然。如果陰氣與陽氣分離決絕,人的精氣就會竭絕。至於有人所分清氣與濁氣,也不外乎陰陽二氣。清氣為上升之氣,為陽氣;濁氣為下沈之氣,為陰氣。吸清排濁,練拳養生。


第三論 三節

夫氣本諸身,而身節部甚繁,若逐節論之,則有遠乎拳術之宗旨;惟分為三節而論,可謂得其截法。

三節,上、中、下,或根、中、梢也。


以一身言之:頭為上節,胸為中節,腿為下節。

以頭面言之:額為上節,鼻為中節,口為下節。

以中身言之:胸為上節,腹為中節,丹田為下節。

以腿言之:胯為根節,膝為中節,足為梢節。

以臂言之:膊為根節,肘為中節,手為梢節。

以手言之:腕為根節,掌為中節,指為梢節。

觀於此,而足不必論矣!然則自頂至足,莫不各有三節也。要之,即莫非三節之所,即莫非著意之處。蓋上節不明,無依無宗;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下節不明,顛覆必生。由此觀之,身三節部,豈可忽也!

至於氣之發動,要從梢節起,中節隨,根節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言之,則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四肢百骸,總為壹節,夫何為三節之有哉!又何三節之中各有三節雲乎哉!

解析:

頭為上節,上節不明,無依無宗,頭為周身之首。打太極拳如果不知道頭的規矩,周身渙散沒有系統。為此,不能低頭,不能擺頭,不能頭硬往上頂,頭要自然正,二目平視,如某手至,眼神只註於某手的中指甲,嘴唇要合,舌尖頂住上顎,使呼吸自然。

腹為中節,中節不明,滿腔是空。上自咽喉,下至丹田為中節,中節不能彎腰撅屁股,不能鼓肚填胸,必須沈肘松肩,含胸塌腰,心氣下降,呼吸自然。打太極拳,腰是最重要的。腰如車軸氣如輪。腰為周身之主宰。腰為壹身之主。腎為發氣之源,如果不懂得腰勁,周身渙散無主。手為梢節,肩肘為中節,腰為根節,往裏合,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以肩領腰;往外開,以腰摧肩,以肩領肘,以肘領手,這就是梢節領,中節隨,根節摧,左右是壹樣的,這樣的運動才能壹氣貫通。

下節不明,顛覆必生,大腿根到腳底為下節,腳底腳後跟要把地,湧泉穴要虛,腿要虛實分明,千萬不可有雙重的腿法,犯了雙重的毛病就不成為太極拳了,膝蓋要與腳跟對照,不要東倒西歪,要骨節相對,不對則無力,等於蓋房頂,梁柱壹歪,房子就要倒塌的意思,虛腿腳尖要往裏勾,使腿上有纏絲勁,委中穴(在膝後彎內)莫軟,兩只腿不能硬頂住骨盆。乁脈穴(在兩大腿彎內)要虛,不然轉關不靈。開襠貴圓,腿部方能有力,腿為周身之樞紐,靈與不靈在於步,活與不活在於步。打太極拳下盤穩固是根基,就是上虛下實,外柔內剛之法。

因而,在我們太極拳第壹階段練習時,必須知道三節之分的規矩,就是手與足,肘與膝,肩與胯合,此為外三合也。心與意,氣與力,筋與骨合,此為內三合也。就是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合之,壹動周身無有不動,壹靜周身無有不靜。三節的規矩就是在運動時合而分之,分而合之,到成功時是壹氣貫通,壹肢動而百骸皆隨的道理。打太極拳時也就是合而分之,分而合之,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分者是壹本而散為萬株,合者是萬株鹹歸於壹本,千頭萬緒各有所屬,釀佳肴自有其源,拳術之道不外此例。


第四論 四梢


試於論身之外,而進論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緒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氣者亦所罕聞。然捶以由內而發外,氣本諸身而發梢。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梢則實而仍虛。梢亦可弗講乎?若手、指、足,特論身之梢耳!而未及梢之梢也!


四梢惟何?發其一也。夫發之所系,不列於五行,無關於四體,是無足論矣!然發為血之梢,血為氣之海。從不本諸發,而論氣,要不可離乎血以生氣;不離乎血,即不得不兼乎發。發欲沖冠,血梢足矣!


抑舌為肉之梢,而肉為氣之囊。氣不能行諸肉之梢,即氣無以充其氣之量。故必舌欲催齒,而肉梢足矣!


至於骨梢者,齒也。筋梢者,指甲也。氣生於骨而聯於筋,不及乎齒,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爾者,要非齒欲斷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則四梢足矣!

四梢足,而氣自足矣!豈復有虛而不實、實而仍虛之弊乎!


解析:


太極拳是衍生於武當武術的“內家三拳”之壹。既然叫內家拳,必然要練內功。《四梢第四》中寫道:“然捶以由內而發外,氣本諸身而發梢。氣之為用,不本諸身則虛而不實,不行於梢則實而仍虛。“又說:”四梢足,而氣自足矣,豈復有虛而不實,實而仍虛之弊乎?”可見練拳者氣行四梢更能催發內氣充足。亦可見培養氣血之本固然要緊,但使四梢(指四肢梢,即十指和十趾)氣足更加重要。實際上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壹旦練到四肢末梢氣足,自然就可以向外發射外氣,用於技擊了。據說太極拳師楊露禪內功層次極高,“可擊人於丈外”。


練氣達四梢功法,首先要練就心意寧靜和壹心專註的入門功夫。精神貫註、心不躁動才可使氣沈丹田,不在體內亂竄。寧靜可以致遠,靜謐可以通幽。氣息出入綿綿,若存若亡,此時神氣相依是為“真息”。靜極必生動,體內自然會產生壹股熱流或酸麻通電感或勃動感。“松”和“靜”是互相促進的,練功能真正達到靜,全身自然會松;真正放松,內心必定沈定安詳。


第五論 五臟


夫捶以言勢,勢以言氣。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而名為心、肝、脾、肺、腎也。心屬火,而有炎上之象;肝屬木,而有曲直之形;脾屬土,而有敦厚之勢;肺屬金,而有從革之能;腎屬水,而有潤下之功。此乃五臟之義,而猶準之於氣,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講拳術者,要不能離乎斯也。


其在於內,胸廓為肺經之位,而肺為五臟之華蓋,故肺經動,而諸臟不能不動也。兩乳之中為心,而肺抱護之;肺之下、隔之上,心經之位也。心為君,心火動,而相火無不奉命焉。而兩乳之下,右為肝,左為脾,背之十四骨節為腎。至於腰,為兩腎之本位,而腎為先天之第壹,又為諸臟之根源。故腎氣足,則金、木、水、火、土無不各顯生機焉!此論五臟之部位也。


然五臟之存乎內者,各有定位。而見於身者,亦有專屬。但地位甚多,難以盡述。大約身之所系,中者屬心,窩者屬肺,骨之露處屬腎,筋之聯處屬肝,肉之厚處屬脾。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無窮,肺經之位最靈變,腎氣之動快如風。是在當局者自為體驗,而非筆墨所能盡罄者也!


解析:


《太極拳十大要論》中說:“人得五臟以成形,即由五臟而生氣。五臟實為性命之源,生氣之本。”五臟是氣的來源,而太極拳以氣為基,勢必離不開五臟的鍛煉。而反過來看,修煉太極拳也對五臟有著很大的益處。


一、強心


“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練太極拳特別強調“心靜用意”,用意識引導動作,使心神安靜,意念集中,機體放松,臟腑之間發揮正常的功能,取得了相對的平衡。心神安定,不受外界幹擾,可使思維清明敏捷,語言流利清晰。心氣運行流暢,更能發揮其統轄血液循環的功能,減少和消除體內淤血。血液通暢充盈,面色自然紅潤。


二、養肝


練太極拳時,意境清靜,情緒安寧,內外放松,動作輕柔圓活,如春風楊柳,生氣盎然,可使肝氣舒和條達,肝陽自潛,肝鳳自熄,肝火自降。練拳時以意運氣的腹式呼吸,有助於消除肝臟淤血。眼神貫註動作,目不旁視;動作圓活連貫,纏絲螺旋,對養肝明目、舒筋活絡大有好處。


三、健脾


練拳時的腹式呼吸,“氣勢宜鼓蕩”,內臟加強蠕動,對腸胃等內臟器官進行自我按摩,使三焦氣機通暢,脾胃升降和順,新陳代謝加強,中土運化水谷功能健旺。心情舒暢,飲食自然香甜。化源增加,營養充足,肌肉豐滿光澤,四肢強健靈活。脾氣旺盛,營血充盈,統血功能亦必正常。


四、補肺


練太極拳要求“氣沈丹田”,從而加強了“肺主氣”的功能,增加了肺活量,有利於肺的肅降。通過吐故、納新,吸入天氣,不但充實了“宗氣”,而且“肺朝百脈”,能進壹步推動氣血在全身的運行,使身體各部都得到營養與活力。練拳時使肺的呼吸與皮毛的開合聯系起來,與動作的開合虛實、起伏轉換結合起來,練拳後皮膚溫暖或微微出汗,有利於肺氣的宣發和水道的通調,並能充衛固表,不易感冒,使皮膚潤澤,感覺靈敏。


五、固腎


太極拳論認為:“腰為主宰”。故練拳時十分重視“腎之府”——“腰”的作用。“刻刻留意在腰間”,以腰為軸來帶動四肢和全身協調運動,使勁路完整,氣機暢達;還要“懸頂”、“吊襠”、“提肛”、“尾閭中正”,以加強腎命和調通任督二脈之氣。並且以“心為令”、“氣沈丹田”,使心腎相交,水火既濟。這樣就加強了兩腎和命門的功能,使腎精充實,陽氣旺盛,行動輕捷,二便調和,骨強齒堅,發澤耳聰。


第六論 三合


五臟既明,再論三合。夫所謂“三合”者: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合也;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外三合也。


若以左手與右足相合,左肘與右膝相合,左肩與右胯相合,右三與左亦然。以頭與手合,手與身合,身與步合,孰非外合!心與目合,肝與筋合,脾與肉合,肺與身合,腎與骨合,孰非內合!然此特從變而言之也。


總之,一動而無不動,一合而無不合,五臟百骸悉在其中矣!


解析:


對於太極拳的“內三合”,尤其首先要重視的就是“心與意合”。“心與意合”的重點就是太極拳無論初學還是到了爐火純青的上乘階段,都是必須不同程度的“神內斂”,可以說“神內斂”是太極拳無論武術還是健身效果的精神源泉。這無疑是可以由現代科學來解釋與支持的。具體地說,初學者練拳必須專心地有意識引起神經活動,到了熟練後就必須漸漸達到由精神處於無意識狀態的神經中樞支配神經活動。現代太極拳界某些人既認為“意”是“意識”,又牽強附會地將“用意”神秘化,說運用意識會產生巨大的能量,這純粹是唯心主義的胡說八道。有些名家將“用意不用力”片面狹窄地理解為太極拳始終要有意識地練拳也是十分錯誤的。


太極拳“意與氣合”的重點是太極拳必須重視神經活動對於呼吸的支配與引起由下而上之上下相隨的肢體活動,對於太極拳這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不是這樣引起的動作,那就不是合格的動作。


“氣與力合”的重點則是勁力的發生與使用無論是四兩之力還是如放箭之發勁,必須註意配合呼吸與是由上下相隨由下而上的肢體活動所引起,不然就不是合格的內勁,甚至不是太極拳的內勁。這就是說內勁是不可能僅僅憑意念在體內流來流去的,也是不可能保存儲存的,內勁是與太極拳特殊的神經活動與呼吸有關的、完全是物體運動所發生結果的物理現象,內勁與道家氣功的生理性的“氣”完全是兩回事。不要異想天開能夠憑冥想發出內勁來,內勁還是要老老實實進行刻苦的肢體鍛煉比如抖桿等等而培養具有的。


而另一方面,太極拳的“外三合”只是很多“外合”中代表性的三種。太極拳要有好的沾粘連隨與發勁攻擊效果,是必須各肢體相互之間具有各種相對的姿勢要求這種解剖關系的。例如太極拳在引進落空中往往引進的一手腕是必須沿著自己的胸背正中線往後被動移動的,太極拳自始至終肘幾乎是不進入自己的胸部前投影區的,肘往後活動也是不超過自己兩肩連線的,太極拳活動中兩肩的胸臂夾角幾乎是不變的等等,這些都是屬於“外合”,而這些“外合”無不是太極拳“動猶靜”也就是放松、不主動、不動手、上下相隨等等基本要領的衍生與反映,並不是單單註意做到這些要領能夠達到“外三合”的,如果孤立地單單註意做到了這些要領,反而是違反太極拳的“外三合”了。


這種情況反映太極拳的任何要領都是具有整體性的,不是孤立的。也就是說太極拳鍛煉某一個要領真正完全做到了必然容易做到其它的要領,或者是反映為其它所有要領的做到,或者就是做到其它要領的結果;某一個要領始終做不到往往反映其它許多要領還沒有真正完全做到,太極拳的“外三合”就是這樣的要領。因此太極拳的任何要領都不應該脫離太極拳根本性的與整體的要領去鉆牛角尖,或者別出心裁牽強附會臆想一些要領內容來。太極拳的“外三合”也是如此,如果自說自話臆想出來的“外三合”是不符合太極拳根本性的與整體要領的,那麽,這樣的“外三合”就不可能是太極拳的“外三合”。太極拳的學習鍛煉必須要有這樣的整體觀。


第七論 六進


既知三合,猶有六進。夫“六進”者何也?頭為六陽之首,而為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體此為向背,頭不可不進也!手為先鋒,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卻不前矣!是膊亦不可不進也!氣聚於腕,機關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矣!此所以腰貴於進者也!意貫周身,運動在步,步不進則意索然而無能為矣!此所以必取其進也!以及上左必進右,上右必進左,共為六進。


此六進者,孰非著力之地與!要之,未及其進,合周身毫無關動之意;一言其進,統全體全無抽扯之形。六進之道,如是而已!


解析:


任何事物間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六進也不例外,六進是依據太極拳技擊客觀性而提出的。技擊交手是對立統壹規律的表現,太極技擊要求以靜制動,後發先至,靜如山嶽,動如江河。進攻取勝是武術的共性,太極拳並不例外,太極拳進攻靠的是引化對方空背而擊。進擊要求:抓住機會,定準目標,速度要快,力度要大,距離要短。因此,六進要符合以上條件,要研究人體生理結構特點。掌握六進特點,進攻才能幹脆利落,不拖泥帶水,沒有抽扯之形。

一、頭進


頭為周身之主,頭作為首腦,其意義在於領進為尚。頭是指揮官,也是先行官,只有頭進,身才能跟隨。由於“虛領頂勁”和“尾閭正中”的要求。若頭不進,重心必歪斜。頭進身隨,技擊才能成功。如:“前趟腿”、“金剛搗捶”、“掩手肱拳”等勢最為明顯。頭進身隨、弓腿擊發。練功要保護頭。頭是主要技擊對象。頭部壹但受害,大腦失控,眼睛閉塞,其全身必亂,戰必敗無疑。因此,練太極拳要重視頭部的訓練,要求不低頭,不仰面,不左右歪斜,不搖頭晃腦。兩手劃圓時要註意看護好頭部。若技擊頭動要慎之,護之。要時刻註意頭的頂勁、領勁訓練。陳鑫講:“拳自始自終,頂勁絕不能失,壹失頂勁,四肢者無所附攀,且無精神,故必領起,以為周身綱領。”領起精神,動作就能圓活自然。眼睛活,反應快,判斷準。耳朵靈,辨音準。頭腦清醒思維敏捷,頭主宰勝利。因此,頭須進。


二、膊進


手為先鋒,根基在膊,膊不進,則手不能前。以臂的三節而言,膊是三節之根,技擊用三節,手須領勁,為先鋒偵察並交接。中節用肘護之,根節膊摧勁。膊與身相連,通過沈肩垂肘,膊與身體組合壹體,膊進帶身進,內氣才有根源。俗話說:“打人如親嘴,手到身要擁,身擁靠膊進。”膊關節有連接身體,作為傳送內氣通道的作用。因此,膊亦不可不進。


三、腰進


拳論曰:“主宰於腰”。“命意源頭在腰隙”。“氣聚於腕,機頭在腰,腰不進則氣餒而不實。”這些理論都強調了腰的作用。腰是人體轉動的關鍵,是杠桿變形的輪軸,輪軸旋轉帶動四肢,內氣周流全身,腰又是人體中心與重心所在,氣海與命門都在腰部。通過呼吸氣沈丹田,丹田鼓蕩,穩定重心,產生爆發力。因此,要練好腰,要保持腰松、沈、直豎的形態。練柔勁,要活腰;練沈勁,要塌腰;練發勁,要擰腰並進腰。


拳論曰:“腰胯微轉鳥難飛”。“如不得機不得勢,必於腰胯求之。”這些拳理都強調了腰在技擊中的重要作用。隨氣來源於腳跟,蹬地送力腳進並旋轉,利用圓切發力。腰部運轉適當,攻守就能隨心所欲。


四、步進


拳論:“手進三分,足進七分”,“勝在進步占勢,不敗在退步避鋒”。這些道理都強調了步法運用的作用。


太極拳是短打拳種,要求打人不見手,手到不能走,寸勁擊發。無論是搶占要地,還是封閉進攻,都須步法快速敏捷。要做到上下相隨,身體才能粘貼對方,才能發揮太極拳的短打功能。太極拳步進有三種情況:身進步隨,身步齊進,步進身隨。這三種進步根據進攻目的不同而選擇。


意貫周身,運動在步。四肢百骸主於動,身實運以步,步為一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應戰和對戰隨機應變在於手,手之轉移者,又在於步,進退反側,步可作鼓動之機,抑揚伸縮,步可示變化之妙。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覺;身欲動而步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早為之催迫。總之,活不活在於步,靈不靈也在於步。步占巧地,步能進身,步能定向,步能定根,步能生力。因此,要練好五行步法。


五、右側旁進


上左必進右,這是技擊進攻的客觀動作。左右進擊應是辨正的,不論是向前進攻,還是橫向左右進招,勢勢之間都須有連接轉化的動作。“上左”是用左旁側身防守粘接,“進右”是見機快速進打。這樣側旁攻守,既可以減少攻擊面積,還可以利用輪軸旋轉加速進攻。因此,練拳者在細心揣摩承上啟下的動作。“意欲往左,必先往右,意欲往右,必先往左。”要接好勁,做好發勁準備。


六、左側旁進


上右必進左,“上右”即右旁防守與對方接勁,而見機用左旁進攻。左旁進擊讓一般人感到動作不順,因此,練拳推手要多練左旁進擊。


欲邁左步應側身向右腿上移放重心,左肩要與右胯相合,右腰腎先下旋落實,右胯根右旋內收落實。技擊時,右側勁先上搭粘緊,並有引逼之舉,讓對方勢背勁空。然後,左足蹬地,提膝開胯邁步,上步應占巧地,左側武器立即進攻對方背向。練時緩慢,用時要快,如“六封四閉”,“前趟腿”等。


太極拳架中許多動作的組合,都是相互對立,如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一引一放,一反一正,一卷一展等等,而這些對立動作組合,發勁前後,都必須有一個接勁。實質上就是這種欲左先右的折疊勁。例如“懶紮衣”、“掩手肱拳”。再換勢時要劃小圈轉換。


第八論 身法


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身法維何?縱、橫、高、低、進、退、反、側而已!



縱,則放其勢,一往而不返。


橫,則理其力,開拓而莫阻。


高,則揚其身,而身有增長之意。


低,則抑其身,而身有攢促之形。


當進則進,殫其力而勇往直前。


當退則退,速其氣而回轉扶勢。


至於反身顧後,後即前也。


側顧左右,左右惡敢當我哉!


而要非拘拘焉!而為之也,察夫人之強弱,運乎己之機關。有忽縱而忽橫,縱橫因勢而變遷,不可壹概而推。有忽高而忽低,高低隨時以轉移,豈可執一而論。時而宜進,不可退,退以餒其氣;時而宜退,即以退,退以鼓其進。是進固進也,即退亦實以助其進。若反身顧後,而後不覺其為後;側顧左右,而左右不覺其為左右。總之,觀在眼,變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身而前,則四體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則百骸莫不冥然而處矣!身法,顧可置而不論乎!


解析:


文中將身法分為:縱、橫、高、低、進、退、反、側共八種。對這八種身法都進行了簡單而明了的解釋。而這八種身法之間都有辯證的聯系,所以文中提出了“觀在眼,變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則本諸身”的要點。身法為八,與此篇的序號暗合。這也是十大要論的特點。


第九論 步法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動,而實運以步。步者,乃壹身之根基,運動之樞紐也!以故應戰、對戰,本諸身;而所以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隨機應變,在於手;而所以為手之轉移者,又在於步。進退反側,非步何以作鼓動之機?抑揚伸縮,非步何以示變化之妙?即謂“觀察在眼、變化在心”,而轉彎抹角,千變萬化,不至窮迫者何?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強可致之也!


動作出於無心,鼓舞出於不覺。身欲動,而步以為之周旋;手將動,而步亦早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然,莫之驅而若驅。所謂“上欲動而下自隨之”,其斯之謂與!


且步分前後。有定位者,步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進,而後步亦隨之,前後自有定位也;若前步作後步,後步作前步,更以前步做後步之前步,後步作前步之後步,前後亦自有定位矣。


總之,捶以論勢,而握要者,步也!活與不活,在於步;靈與不靈,亦在於步。步之為用大矣哉!


解析:


太極拳的拳式結構是以陰動和陽動的陰陽動組成的,陰動的起點是陽動的止點,陽動的起點是陰動的止點,互相依存,相互轉化,“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互濟”。太極拳的步法與人類走路壹致,也是符合老子說的“道法自然”的。



傳統武術中所講的步法不是簡簡單單的招式,或者是幾個步型。正真意義上的步法是建立在壹定的功夫之上的,不是老師告訴妳幾個腳的擺法,或者是邁步的方法,三兩天就學會的!步法練得好叫“上步不見步”,“步步不斷勁”,“虛步是腿法,實腳猶生根”,輕靈自然,邁步猶如定步壹樣,周身相隨,拳腳都能隨步法的調動發的出勁!但是這是很高的境界了,沒有十年的純功夫,就是壹點體會都不會有的!


腳下的步法,上下相隨,和諧規範,虛實變化自如。腳的虛實變化,沒有顯現的形態,似乎不被人註意。有的人走路很自然,但練拳時就見不到自然的步法了,邁出左腳便弓步,虛實重心的變化不是漸變而是突變,步幅開得大,不和諧,不靈活。究其原因,是忘記了老子說的“道法自然”,有悖於自然規律。太極拳的所有拳勢動作都是被動行功。太極拳手、眼、身、步四法四功中,腳是其中很重要的功法。太極拳的特性之壹是“舉動輕靈”,吳式太極拳的步法就是很輕靈的。實腳松到了頂,虛腳自然上步或後退,循套路路線行功,自然和諧,看不到刻板動作。太極拳行功有個要求,胯以上肩以下的軀幹部位空松,似壹個空杯,或是壹只燈籠。陳式太極拳大師陳長興素有“牌位先生”的雅號。假如他行拳推手前仰後合主動妄動,大家也不會送此尊號了。


在太極拳中,練好步法的前提是周身必須有壹定的松活勁,身子初步有些整合,否則練起來勁沈不到腳上,動起來站都站不穩,或者步動腰不動,腰動腿提不起來,身動手不能相隨,東倒西歪,上下散架,這樣的步自己壹動就想摔倒,交起手來必定挨打!所以練太極拳的人,基本功有壹定的基礎之後就要抽出時間,專門的修煉步法。當然,在套路中也可以,不過最好是多體會壹種步型,比如野馬分鬃,摟膝拗步!


第十論 剛柔


夫拳術之為用,氣與勢而已矣!然而氣有強弱,勢分剛柔。氣強者取乎勢之剛,氣弱者取乎勢之柔。剛者以千鈞之力而扼百鈞,柔者以百鈞之力而破千鈞。尚力尚巧,剛柔之所以分也!


然剛柔既分,而發用亦自有別。四肢發動,氣行諸外而內持靜重,剛勢也;氣屯於內而外現輕和,柔勢也。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逼不捷。剛柔相濟,則沾、粘、連、隨、騰、閃、折、空、掤、捋、擠、捺,無不得其自然矣!剛柔不可偏用,用武豈可忽耶!


解析:


剛與柔是太極拳中的壹個對立關系,是相對矛盾又統壹的,並能相互轉化。按照陰陽學中無極生太極,太極分陰陽的原理,陰代表柔、陽代表剛,因為陰陽是可以相互轉的,所以剛柔也是相互滲透的。練習陳氏太極拳強調先去僵求柔,然後再集柔成剛而後始能剛柔相濟。


初學太極拳的人有的動作比較僵硬呆板,有的動作柔軟無力,這兩種現象都不能稱之太極拳,真正的太極拳是應該做到“輕而不浮,剛而不僵”每招每式都要做到剛柔相濟。衡量剛柔以什麽為標準呢?拳論講:“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尤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唯有五陰並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這就是說不能偏於柔或偏於剛。只有練到剛柔相濟陰陽無差,才是達到太極拳的高級境界。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 陳長興《太極拳十大要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