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16-1-12 00:00:00

如何理解“重意不重形”?

一、意念是練好太極拳的靈魂
  練拳要“重意”,這對練拳多年、拳架定型、有了一定練拳經驗和心得的人,一般的都有這樣的認識。太極拳是個意念拳,剛柔急緩,綿綿不斷,起伏平穩,前進後退,出拳出掌,折叠轉換,意念自始至終貫穿著整個套路的運行之中。對每一個細節的變化也不容絲毫斷意,不致失控,做到意念貫勁無微不至。
  由於意念領先,它能起到意、氣、形融貫一體,對氣敷全身起到極其良好的作用。所以在走架中如能用意得法、架勢正確、運氣順暢,一旦氣血貫通,全身內外會有一種與平時完全不同的感受:百會透氣,脊柱自下而上有一股暖流上升,手指有針刺感,而發麻發跳,手臂沈重,全身皮膚有膨脹之感。冬天寒風吹襲毫無冷感,似有一個氣體圈護住全身周圍,出現一種用言語難以形容,極其良好的精神享受。那時候就覺得情意濃濃、妙趣橫生、心曠神怡,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心理狀態。不去"重意"就得不到上述的東西。
  如果意念不集中,心猿意馬,走架失控,兩手胡亂劃圈,上身東歪西斜,下肢走無定向,運轉失去生理運動規律和不合拳理要求,人就會動無循序,寒氣逼身,心中空空,情緒低落,達不到鍛煉的效果。以上是有相當的練拳經驗的人共有的體會。正因為如此,所以就產生了一種太極拳是"重意不重形"的說法。

二、意的來源是什麽
  “重意不重形”,這是對拳練多年,動作(形)正確,而在練拳中已取得一定經驗的人而言之。對於拳齡不長,動作(形)還不夠規範,正在不斷糾正,拳理欠通,拳義貧乏,特別對初學者來說“重意不重形”之詞言之過早。如果要將“重意不重形”強加予初學者身上的人,叫初學者去重意,那麽他本人就不會太極拳規範的拳架(形),不明白形與意的關系,所以用“重意”之詞去嚇唬初學者。
  太極拳是具有文化內涵,富有哲理性的拳術。其中“意與形”的關系。如將其提高到認識論的高度去分析,它們是一個存在與意識,實踐與理論的關系。“重意”二字是抽象的;"重形"是具體的。抽象的“意”,來源於具體的形,這就叫做存在決定意識。有規範端正的太極拳架勢(形),才會有正確、端正的太極拳之“意”。符合生理運動規律和拳術原理的動作(形),就是意的基礎,沒“形”的基礎,那末“皮已不存,毛何焉之”。
  妳想得太極拳中的知識,必須從頭至尾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去認識學習,並要反復揣摩。只有學會和掌握了每個動作(形),以及招法要領,十指的領勁方法,技擊的實用含義和其總體的結構,才可初步對這套拳有所認識,這就是一個實踐過程。這一過程是相當長的,也是相當艱苦的,費心機的。只有經過反復實踐、艱苦努力、細心揣摩,熟悉其動作(形)的基本內在,對五步八門,內外三合,虛實變化,身型身法,步型步法,手法眼法,頂勁上領,收胯圓襠……方面有了一定的認識,唯有穩定、明白了上述(形)的要求,然後才能逐步地“重意”。
練正“形”,是“重意”的前提。如果不去重視形的規範,練拳搖頭晃腦、前俯後仰、東歪西斜的話,他的意就隨形而亂,假想有意,也不可算為太極拳之意,只能算別的什麽……。太極拳"形"的質量,決定於意的質量,形正,意就正,形亂意必邪。   
     由於太極拳動作(形)舒展大方,文明典雅,起伏平穩,走架瀟灑,再有其良好的保健功能,攻防含義,所以不僅是國內廣大群眾喜學愛練,連海外友人也紛紛到中國拜師求藝。太極拳如沒有形美和拳藝感染力,人家就會賞妳的光嗎?

三、太極拳意與形是相輔相成的。
  太極拳的意與形均很重要。要重意須先重形,不重形意將成無源之水,重意又從何談起?一切真知來源實踐,不去實踐一無所知。練正拳架這才是根本,這需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反復練習,這就是實踐的過程,也是求意的過程,日積月累,貴在持之以恆,逐步做到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使形體動作在虛實轉換中靈活無滯、隨心所欲,最終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意念個詞初聽似乎是抽象的,即看不見又摸不著。懂了上述道理之後就不再空洞了,它是對整個拳套完整的理性認識,是指揮動作(形)精益求精的高度抽象(靈魂)。這才是太極拳的意。切忌紙上談兵急求速效,稍有小成便驕傲自大,要知道梅花香自苦寒來。拳諺說得好:“藝無止境、多練一遍拳多明一層理”。惟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技藝,使自己的生命處於生生不息之中,體會到太極拳的真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如何理解“重意不重形”?